柴科夫斯基一共写了三首钢琴协奏曲,其中《降 b 小调 第一号》 是唯一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首,作品中略含俄国味的主题, 以及充满斯拉夫式粗线条和色彩的管弦乐法,正是这首乐曲的魅力所在, 这首钢琴协奏曲是第一流的钢琴家们竞相演奏的曲目。本曲作于 1874 年,于 1875 年十月在美国波士顿首演。
作品完成后,并未按照一般的习惯立刻在自己的国家初演,是因为当时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校长,柴科夫斯基的友人尼古拉·鲁宾斯坦 ( Nikolay Rubinstein , 1835 - 1881 ,俄罗斯著名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斥责此作品华而不实,无独创性,不适于用钢琴演奏。柴科夫斯基对此感到很屈辱,但他对这首乐曲有很大的信心,于是把乐谱寄给法国钢琴家汉斯·封·彪罗( Hans von Bulw , 1830 - 1894 ) , 由这位钢琴家旅美演出时在波士顿首演,获得巨大的成功。十一个月后,才在俄罗斯上演,同样也获得了成功。后来,尼古拉·鲁宾斯坦郑重地向柴科夫斯基谢罪,从此之后他经常把这首乐曲加在他的演奏会曲目里,于是二人和好如初。 1889 年,柴科夫斯基将这首乐曲略加修订,成为现行的乐谱。
作品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音乐光辉灿烂、富丽堂皇、色彩变化多端,丰富的想象力获得了充分的发挥。开始是一长段的序奏,共 106 小节,它在乐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序奏主题先有乐队高歌奏出,钢琴一强烈、激昂的和弦给予有力的配合,然后有将主题交与钢琴,乐队为其伴奏。序曲气势磅礴,辉煌壮丽,使人振奋。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呈示部主题原是柴可夫斯基从一乌克兰盲艺人搜集到的民歌,后经进行创造性的运用,使之具有诙谐性。副部由乐队逐步引出,由两个相互衔接的主题构成。第主题深情、真挚,如梦般甜美。第二主题有加弱音器的弦乐器奏出,宁静而娴雅。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是一首抒情的间奏曲。它的音乐怡神悦耳、具有温雅朴质的田园风味,是柴可夫斯基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乐曲把人带入辽阔、优美、清新、恬静的俄罗斯大自然中。
第三乐章,奏鸣回旋曲式,是一首欢乐的颂歌,充满元气和生命力的表现,特别是乐章的结尾,高潮迭现,其雄浑的气势、亢奋的情绪、辉煌的效果都是前所未有的。主部主题是乌克兰歌舞曲《亿万卡,快来唱春歌》音乐表现春天来了,农时即将开始的欢快、奔放的情绪。付不主题是十分抒情优美的,同时也充满生机,音乐洋溢着青春和难以抑制的内心喜悦。接着,乐曲在主、副部主题和呈示、展开部的进程中发展。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继续,终于推向副部主题的光辉再现。钢琴与乐队齐奏这首壮丽宏伟的颂歌,全曲达到最高潮,使整个作品积极向上的基调得到充分的体现。
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部最通俗、最受人喜爱的协奏曲,这部作品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与欢乐的热望。它的基本形象深具民族特点——引用了一些真正的乌克兰曲调;同时也鲜明地表现出柴可夫斯基那种巨大的力量、宏伟的规模同真诚率直的抒情性的结合。在柴可夫斯基早期的大型作品中,它是真正的开朗情绪和乐观主义的深刻体现,称得上是十九世纪俄罗斯钢琴音乐的一个顶峰,也是上一世纪欧洲音乐艺术史上最有天才的创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