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克里亚宾共作有 10 首有编号的钢琴奏鸣曲,这些奏鸣曲可按 3 个创作时期来分类:第一号至第三号属.受肖邦李斯特深刻影响的第一时期。第四、第五号为向他自己风格转型时期,此时深受瓦格纳影响,但已开始转向宗教神秘主义。第六号以后确定了他自己神秘主义的、新的和声语言方法。
斯克里亚宾的这 10 首奏鸣曲分别为:
第一号, Op.6 ,作于 1892 年,斯克里亚宾在创作备忘录中记此曲要表现“ 1 .善,理想,真实,在另一边的目标; 2 .追求,失败而绝望,反叛神明; 3 .探索内心的理想,抗议,自由; 4 .为了自由的学问基础; 5 .宗教。”共 4 个乐章: 1 .热情的快板, F 小调,奏鸣曲式。 2 。 C 小调,三段体。 3 .急板, F 小调,回旋曲式, A--B--A--C--A--B--A 构架,斯克里亚宾说明此乐章是表现”反抗的呐喊,对神明与命运的屈服”。 4 .送葬, F 小调,三段体,中段以圣咏来展示“拯救”。
第二号, Op.19 ,作于 1897 年,标题为《幻想.奏鸣曲》,共 2 个乐章: 1. 行板,升 G 小调,奏鸣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题体现出幻想意味,这个主题以 B 大调变形,甜美的第二主题也是 B 大调,与第一主题对比,在充分发挥钢琴技巧后结束呈示部。发展部转 C 大调,右手第二主题,左手第一主题,转 G 小调后为第一主题发展。再现部以 E 大调再现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的再现充分体现钢琴技巧,最后在第一主题变形中构成沉思的终结。 2 .急板,自由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有快速的经过句风格,经各种转调反复后移至第二主题,降 E 小调。从降 B 小调而进入发展部,第二主题经 C 大调、降 B 小调、升 C 小调、 E 大调、升 G 小调变化而进入再现部。再现部以第一主题始,第二主题以升 G 小调发展至高潮。结束于升 G 小调和弦。
第三号, Op.23 ,标题为《精神状态》,作于 1889 年。共 4 个乐章: 1 .戏剧化地,升 F 小调,奏主题以复音手法,两个主题的交叉描述精神的矛盾状态。 2 .小快板,降 E 大调,三段体,中段轻柔而优美。 3 .行板, B 大调,三段体,斯克里亚宾称这个乐章的第一、三主题为“星星唱歌”。 4 .热情的急板,升 F 小调,回旋奏鸣曲式。
第四号, Op.30 ,作于 1903 年,此时斯克里亚宾正处于热恋之中,他在瓦格纳影响下正向自己的风格过渡,此曲共 2 个乐章,实际为序奏与主部的单乐章形式。 2 个乐章分别为: 1 .行板,升 F 大调,主题叠以四度音程,斯克里亚宾称这个主题上行音型为“朝理想创造力而努力”,后半部为“努力后的疲劳倦怠”。 2 .飞快,升 F 大调,奏鸣曲式,两个主题互为渗透,第一主题的内声部也用于第二主题内声部,发展部与中间部中都使用了第一乐章主题。
第五号, Op.53 ,作于 1907 年。单乐章,在导入部后,第一主题分为前半部与后半部,第—主题 A 在插句中移人第——主题 B 。展开神秘的和弦后,经经过部,第一主题歌唱性表现后,进千亍曲式节奏,进入小结尾,以第—主题 B 发展。发展部自导入部始,第一主题 A 的要素与经过部结合发展成高潮。在巧妙的神秘进行后,经谐谑导人部,进入第二主题发展。再现部先为第一主题 B 的浓缩,经过部经移调,第二主题再现后,以第一主题要素形成终结部。
第六号, Op.62 ,作于 1911 午。单乐章,中板,奏鸣曲式。第一主题部含有两个主题,可视为两种性格。斯克里亚宾的感觉性提示为:“浓厚的神秘感”与“被压抑了的热情”。到第二主题,提示为“梦成了形”。发展部分为三群,以第一主题 1 、第二主题、第一主题 2 顺序发展,再现部以再现第二主题为主。
第七号, Op.64 ,标题为《白色弥撒》,作于 1911 年。斯克里亚宾偏爱此曲,认为此曲“神圣”,称此曲“充满了大气的芳香,这是属于神秘世界的,请洗耳恭听这静谧的喜悦”。此曲单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一主题至第二主题的过程,斯克里亚宾要求”以天使般感官化的喜悦”,要“极纯粹,极柔和地”,要描述出“感官至福”的境界。它主要由第二主题担任。发展部主要是第一主题的发展,来表现”天使般感官化的喜悦”,这种境界不断反复来追求变化。
第八号, Op.66 ,作于 1913 年。斯克里亚宾对此曲的解说:“这里用来对位的音都变成和声,这些音不像巴赫那样对位,而是彼此调和的。”此曲单乐章,序奏为缓板,主部为兴奋的快板,奏鸣曲式。在序奏中就呈示了许多基本动机,和声构造沿用神秘和弦。第—主题以印象派型音响予以发展后再呈示一次,移至第二主题。发展部、再现部均以发展、再现第二主题为主。
第九号, Op.68 ,标题为《黑色弥撒》,作于 1913 年。单乐章,自由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以神秘音响为主要素,反复两次后,经分散和弦的经过部,第二主题在内声部出现,以第二主题的后半部为呈示部小结尾。发展部以发展第…主题的第一、三个动机始,着力于第二主题发展。再现部为发展部再现后,极快板,第—主题主要动机浓缩为 16 分音符达到高潮后,第二主题显现,第一主题开头部分形成沉思的结尾。
第十号, Op.70 ,作于 1913 年。单乐章,自由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仍分为两部分, A 挟着 B 的动机,第二主题与之形成对比,第一主题的 B 部分略为发展形成呈示部小结尾,发展部由第一主题诸动机发展,第二主题展开时,半音旋律处理得极有神秘性。第一主题的 B 发展伴随微妙的分散和弦,再由第:二主题开始再现部,第—主题 B 动机再现后,进入小结尾。
无编号的奏鸣曲有降 e 小调和升 g 小调两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