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伯格 Schonberg

 

钢琴组曲 Op.25

 

《钢琴组曲》 Op.25 ,作于 1924 年,这时作曲家用十二音技法写成的第一部完整的作品。勋伯格为了完善他所创制的十二音技法,曾一度停止写作,专门研究这种技法。本曲是他重新握笔写作的第一部作品,虽是第一部,但从作品本身看,他的技法已十分成熟了。

这部组曲完全是按照巴洛克时期通行的组曲形式写成的。六个部分都是根据同一个序列写成。这个序列是: E-F-G-#C-bG-bE-bA-D-B-C-A-bB 。

第一首,前奏曲,快板, 6/8 拍,此乐章从谱面上看颇似巴赫的前奏曲。开始,左手线条在右手线条下面相隔三全音进行模仿。这两个线条都由原型序列构成。贯穿整个乐章的反复音也为本乐章增加了特色。乐曲的和声主要由十二音风格所偏爱的不协和音程--大七度、大九度、减五度等音程构成。本乐章在音响上虽说和传统乐曲迥然不同,但在格调上却十分接近作曲家早期那种后期浪漫派语风。

第二首,加沃特舞曲,不太急的稍慢板, 2/2 拍。”加沃特“是源于法国的一种 4/4 拍的舞曲,通常从第三拍开始,本乐章即保持了这个特点。乐曲开始采用了和前乐章右手相同的序列,但在不同八度。”加沃特“的节奏一般都很规整,但本曲在小节中却有精细的变化,增加了音乐的灵活性。曲中仍贯穿着反复的音。这里要说明一点,就是在十二音技法中立即反复的音被看成音的延续,因而不违背序列音不反复的规则。

第三首,缪塞特舞曲,快板, 2/2 拍,”缪塞特“是流行于 18 世纪,用风笛演奏的一种田园风舞曲。勋伯格这首”缪塞特“是一首精致优美的小品,由规整的四小节乐句构成,这在勋伯格作品中是罕见的,当然这也是为了保持这种 18 世纪舞曲的特色。本曲在曲式上采用了巴洛克时期所用的二部曲式。第二部分末段以变化的形式反复第一段的材料。曲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低音 G 保持了风笛低音管嗡嗡声的特点。作曲家要求在”缪塞特“之后在反复”加沃特“舞曲,这样以来本曲便成了”加沃特“的对比中段。这当然也是当时的惯例。

第四首,间奏曲,慢板, 3/4 拍。这首乐曲具有一种十足的后期浪漫派钢琴音乐的格调,其中许多特点都令人想起勃拉姆斯的间奏曲,如厚重的和弦,三对二的节奏,音响丰满的低音区的使用等等。总之,这更接近于作曲家早期的乐风,和十二音时期的风格很不相同(他十二音时期的风格总是比较清澈透明的)。曲中时时出现的休止符使音乐时断时续,跟人一种犹豫、踟蹰的感觉。这中效果还由于脱离了传统的参差错落的句法结构而有所增强。

第五首,小步舞曲,中板, 3/4 拍。本曲虽是按照由海顿、莫扎特发展起来的古典小步舞曲的轮廓写成的,即小步舞曲--三声中部--小步舞曲,但其中的细节却差之甚远,三拍子不仅往往被切分音和小音符(十六分个三十二分音符)所隐蔽,而且其中还出现了两拍子的小节。按照惯例,”三声中部“总是比小步舞曲安静,在配器上更单薄、透明。这一点被勋伯格保持了,他甚至把它减薄到两个声部。有趣的是,由原型和反序列构成一个反向模仿的卡农。

第六首,吉格舞曲,快板, 2/2 拍、吉格舞曲是由爱尔兰或英格兰的快步舞曲发展而成的一个巴洛克组曲乐章。这种热情奔放的舞曲通常都是 6/8 拍。但由于在快速度时,六拍常被听成两组三拍(两个三连音),所以说勋伯格在这里用 2/2 拍并没有脱离传统。不过他在本曲中从头到尾都使两拍和三拍交替出现或同事出现,这又和传统不符。复杂交织的节奏加之左右手的迅速交替所产生的节奏紧张度推动着乐曲不断向前,更增加了吉格舞曲所固有的热情奔放的性质。就此点而论,乐曲在精神和情趣上和传统是十分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