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 Rachmaninoff

 

第二钢琴协奏曲

 

第二钢琴协奏曲在 1900-1901 年间写成,这是作者经历过若干年艰重的创作危机之后重又聚起新的创作力量的开始,同时也是作者个人生活中因结婚而来的幸福转机之前的产物——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很可能影响了这首作品的总的特点。一般说来,这里的基调是明朗的,充满着欢乐的情绪和温柔、恳挚的抒情诗色彩;在这里,很明显地又可以感觉得到“大风景”前夕的那种情绪,作为日益高涨的革命浪潮的反映,这是对光明和革新的追求,是乐观的英雄性表现,因此抒情的音流特别饱满、强壮而有力。换句话说,《第二钢琴协奏曲》的艺术形象特别丰富,它兼备严峻的戏剧性和明朗而奋激的抒情性,这种对比用两组不同的音乐形象来体现:其中一个是充满意志力的主题,它的节奏明晰,但饰有阴暗而严厉的色调,另一个则是情绪激昂、宽广自由地流转的歌曲性旋律。这首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就是在这样的不同形象的对此基础上写成的,它的基本主题明显地划分上述两种类型,在整部作品中它是最戏剧性的一章,它的结构袭用奏鸣曲形式。

这一乐曲被公认为拉赫玛尼诺夫的“最高杰作”,广受世人的喜爱和欢迎。在所有俄罗斯作曲家所作的钢琴协奏曲中,本曲为首屈一指的名作。本曲除了在构造上的完满妥善之外 , 同时充分发挥了抒情性和钢琴化的效果 , 而且把这些作了绝佳的统一。尤其是本曲中的几个旋律充满了浪漫性情趣,因此 , 不是经常被附上各种歌词竟相演唱,就是被世人编成爵士乐,广为流行。 1892 年,拉赫玛尼诺夫荣获钢琴金奖,同年他从莫斯科音乐院毕业之后,就已经颇有声望了。这时候他受托作一首钢琴协奏曲,于是在 1899 年开始着手创作。然而不久后,他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直至 1900 年五月才逐渐痊愈,所以本曲实际完成于 1901 年。有些人认为这一协奏曲所拥有的忧郁性格,就是从拉赫玛尼诺夫这一段病情而来。其实不尽如此,从本曲宏大的气势来看,倒不如说它是拉赫玛尼诺夫完全恢复健康后,创作欲横溢时的优秀作品。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中板, c 小调, 2/2 拍子,奏鸣曲形式。开头,主奏钢琴弹出八小节像是钟声一样灰暗而沉重的和弦。之后,出现管弦乐的充满力量的 c 小调第一主题(片段 1 )。在中提琴的引导之下,出现了由钢琴主奏的降 E 大调第二主题(片段 2 ),这一主题充满了甜美的伤感,被认为是“最有拉赫玛尼诺夫特色”的旋律之一。

  第二乐章:肃穆而舒缓的三部曲式。开始的主题是从第一乐章抒情的副部主题派生来的,带有沉思的乐念,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片段 3 )。

   第三乐章:诙谐的快板, C 大调, 2/2 拍子,近乎于回旋曲。由弦乐的演奏告一段落之处,钢琴雄纠纠地奏出第一主题,并将此主题加以充分地发展。双簧管和中提琴绵绵地唱出了第二个主题(片段 4 ),这与第一个主题形成了极明显的对比。乐章结尾,钢琴以强音对旋律加以装饰,并逐渐加快速度,最后在钢琴与全乐队合奏的强奏中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