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前苏联的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几乎肯定是最先出现的两位。虽然两人处于同一时代,面对着同样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氛围,但是他们的音乐缺表现得截然不同,也许是但两人内在性格和人生态度上的差异所致吧。我比较偏爱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感觉他的音乐中相对来说更单纯, " 健康 " 一些,而且还有幽默感,不象肖斯塔科维奇作品里通常带有的晦涩隐含或映射,以及扭曲,神经质甚至歇斯底里一类的东西。
降 b 小调第七钢琴奏鸣曲 Op.83 是普罗科菲耶夫三部 " 战争奏鸣曲 "( 第 6/7/8 钢琴奏鸣曲 ) 中的一首,开始创作于 1939 年,完成于 1942 年并由李赫特在 1943 年首演。由于这首作品中的现实意义,问世后即刻受到热烈的欢迎,包括来自前苏联官方的奖励——斯大林奖金二等奖。即使在当时的西方国家,随着霍洛维兹在美国的首演获得巨大的成功,音乐评论界对这部作品也是好评如潮。现在,第七钢琴奏鸣曲已经成为不少钢琴演奏大师们的保留曲目,比较有名的录音版本除了李赫特,霍洛维兹两位前辈外,还有阿格利希,普列特诺夫等。甚至古尔德也为了想证明自己能弹得比霍洛维兹快而演奏过这首作品,虽然看上去似乎有些意气用事,但是古尔德的演奏是绝对值得一听的。从整体上看这首第七钢琴奏鸣曲的结构上比较简单,按照传统的三乐章形式写成,内容上也是经历从首乐章邪恶与美好的对比,慢板乐章的抒情和终乐章胜利的高潮。评论中说:“这首曲子正象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一样,对于遭到战争震动的俄罗斯是很有意义的……终曲牢不可破的节奏含有某种歌颂人民不可屈服的意志的英雄主义意识,而人民是注定不会失败的。”
第一乐章:不安的急板转行板。这个第一乐章有点象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六钢琴奏鸣曲首乐章,其标志都是以强有力的并带有鲜明节奏的不和谐旋律和声作为开始,有着原始机械,狂野粗暴的味道,后人评说这是表现战争以及其带来的恐惧和不安。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高音曲弹奏的平静优美副部,可以认为是暂时摆脱残酷现实的幻想,沉思,回忆,爱情……之后自然还是可以预见到的两个主题的再现,反复和纠缠。
第二乐章:缓慢的行板。第二乐章是建立在 E 大调上的以抒情为主的乐段,其中包含有普罗科菲耶夫最温柔动人的旋律,比第一乐章副部主题更具温暖和人性。这个主题逐渐发展并在中间段落成为一个激动的高潮,此后音乐重新回到优美如歌的形象。
第三乐章:非常急促的快板。这个乐章可以说是古典音乐所有钢琴奏鸣曲中最具动力感和煽动性的乐章。整体上是极其激动人心和辉煌精彩的。这个乐章实际上是一首 7/8 拍子的托卡塔风格曲,但节奏因素占据主导位置,旋律在强劲,快速和持续的节奏音型笼罩下则退居其次,虽然中间也出现有一闪而过的抒情段落。全曲从头至尾一气呵成令人窒息,听过绝对要大呼过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