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音乐中早已有讽刺的写法,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题材,讽刺曲到二十世纪初才产生。这种新的体裁的产生有它长期的孕育过程,是在十九世纪谐谑曲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怪诞是诙谐的基础和本质”在音乐中,谐谑曲和讽刺曲都有“怪诞”的特征,正是这种“怪诞”的发展,使谐谑曲蜕化成为讽刺曲。
当然,在近现代音乐中,这种用怪诞手法对社会上假、恶、丑现象的揭露和讽刺,同资本主义社会一部分作曲家追求刺激、表现病态心理的作品是有原则区别的。固然,讽刺经常用于反面形象,写反面形象又经常需要讽刺。但是两者毕竟不是一回事,是有区别的。音乐中的反面形象,一般是指反面人物、反动势力或丑恶行为。这种反面形象作曲家可以尖刻辛辣地讽刺其丑陋的外形,也可毫不留情地揭露其虚弱本质,在或两者兼而有之。
普罗科菲耶夫是著名的音乐戏谑大师,提起他的名字,人们就会想起他音乐中常有的谐谑嘲讽的特有情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社会黑暗的乌云,也笼罩着他所在的音乐院,并且酿成他的好友自杀的悲剧。对现实的绝望促使他写了五首冷嘲热讽,作品 17 号。这里左手是五个降号的降 b 小调,右手是三个升号的升 f 小调,是由两个调组成的多调性音乐,嘈杂的声响、机械的节奏、突发的重音,绘声绘影地刻划了一种怪诞、缺乏人性的、凶险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