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集《巴西回忆》 Op.67 分为两集,每集各有 6 首乐曲,每个乐曲都各有标题。米约说:“从南美的旋律得到灵感,卸下一连串的钢琴曲,这便是《巴西回忆》,每一首乐曲的标题取自巴西的街名。”在这个曲集中,米约采用他非常喜欢的多调性创作手法,但比较缓和,没有不协和的效果,都是些悦耳动听的钢琴小品,为此,在米约的作品中最常被人演奏的。
1. 《梭罗卡巴》:从乐曲的主旋律中可以看出米约常用的简单的复调手法。主题由 5 小节组成。随后右手从 D 大调或 g 小调转 F 大调,左手在降 B 大调。中间部分右手旋律改编,与左手一样 g 小调色彩变浓。
2. 《伯地佛格》:一开始是两小节的前奏,以此当做伴奏,右手奏出主题,左手 f 小调,右手升 f 小调。中间部右手是 F 大调,左手是降 A 大调,右手是五度的和弦,最后是开始部分的再现。
3. 《雷美》:在两小节前奏之后出现主题,开始的音阶不清楚,其调性不稳定,右手从 A 大调之后马上进入 F 大调奏出同样的伴奏型。
4. 《可巴卡巴那》:这首乐曲中有米约独特的风格的典型的三度平行和弦,其乐曲的结构较为复杂,可分为 ABCAB5 个段落。
5. 《伊巴涅玛》: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主题,倾向降 b 小调的下属和弦与属和弦的重叠。中间部以完全不同的要素出现,这个部分要转移至主题再现时,出现较长的上行半音阶旋律。主题的再现不是开始时的和弦重叠形式,二十由此上行半音阶为伴奏的重要素材。
6. 《嘉维亚》:开始的音乐使用平行和弦而变成多调性,这种方法德彪西与拉威尔也曾采用。此曲中明显是 C 大调,但和普通的和弦完全不同,这是用自然音阶写成的音乐,是米约的创作风格之一。
7. 《柯尔科巴多》:这首乐曲可看做是 ABACABA 回旋曲式结构,但每个部分都比较短小, A 和 B 部分都只有 8 小节。
8. 《泰修卡》:乐曲一开始时的乐思含有短小的插句,重复出现多次之后而告一段落,随后出现完全不同的对比性的音乐,最后再现开始时片断而结束乐曲。
9. 《史玛雷》:乐曲由三部曲式写成,主题出现之后再次呈现时其伴奏型改变。右手是四度平行的和弦,左手是低音的五度上叠以四度。接着是中间部,与主部形成对比。
10. 《派涅拉斯》:乐曲开始是两小节的前奏,然后在同样的伴奏上出现主旋律。在右手弹出有限的旋律之下,左手一直弹同样的伴奏。左手为降 A 大调,右手为 C 大调。
11. 《拉兰杰拉斯》:开始由左右手奏出 5 个五度音程重叠的和弦,全曲都以此为基础构成,乐曲的中间部非常短小,只有 6 小节。
12. 《拜桑杜》:此曲由三部曲式构成,其特征是在开始部分已经能够看到左手的伴奏与上声部的旋律间差不多都有半音阶的第三声部伴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