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与约·塞·巴赫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这须追溯到发生在 1829 年的一件大事:是年 20 岁的门德尔松指挥公演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此举不啻向充满浪漫精神的欧洲乐界重新介绍了这位充满睿智的大音乐家,对于巴赫音乐在欧洲及世界音乐中的复兴是个巨大推动。门德尔松本人一生在学习巴赫。 1832 - 37 年(23-28岁)年间,他模仿巴赫写作了 6 首“前奏曲与赋格”。
其中,“赋格”乃作者 1827 年(18岁)时少年之作“前奏曲”则写于 1841 年,是年门德尔松 32 岁,已届创作高峰期。尽管相隔 14 年之久,但在作曲技法(包括和声、节奏、织体、旋法等要素)上仍处同一平面,没有大的差异。这一方面反映了门德尔松的早熟,同时也折射了他不像李斯特、肖邦、舒曼那样追求“新”花样。 |